新能源汽车政策调整会影响电池行业吗?

  围绕如何解决“安全监管”“补贴退坡”等问题,近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政策的密集调整期,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国家工信部以严格准入为目的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下发之后,国家发改委又下发了看似要接档补贴政策的《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调整无疑会波及动力电池行业。那么,目前新能源汽车政策的调整到底透露出了哪些影响动力电池行业的信号呢?

  补贴将补给动力电池的研发?

  在近期举行的电动汽车百人会夏季论坛上,国家财政部财政司副司长宋秋玲将此前的补贴方式总结为“普惠制财政补贴”,她表示“普惠制财政补贴”容易使企业患上依赖症,未来虽然“新能源汽车产业仍需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但她同时透露补贴方式“近期将有所调整”。调整的具体方式是“一方面使技术先进、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能够获得财政补贴,相反的就得不到补贴;另一方面完善补贴标准,让其在弥补成本差价和促进技术创新上实现基本平衡”。

  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也表示,补贴退坡是政府支持政策向“促进创新”的转型。他认为,政府在购车补贴逐步递减的同时,应在研发环节加大支持力度,集中资源支持在动力电池、核心零部件、电控技术、轻量化、智能化等方面突破技术瓶颈。

  东北财经大学教授于左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则直接建议将财政资金补贴给动力电池的研发企业(机构)。他说,汽车充电电池的重要意义不亚于“两弹一星”工程。谁掌握汽车充电电池技术,谁就掌握汽车市场的命运。

  搭载电池越多 新能源汽车碳配额越高?

  不管补贴给谁,总的来说,对于补贴业界普遍认为应该逐步退坡,最终让新能源汽车由政策主导变为市场主导。这也是国家发改委借鉴美国加州对新能源汽车实行碳积分管理的经验,制定《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初衷。

  所谓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碳配额的管理,实质是政府部门希望通过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鼓励汽车企业承担新能源汽车产销的义务,实现燃油车反哺新能源汽车的长效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逐渐减少财政的支出。

  但是理想和现实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新出的《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让很多业内人士想起了2013年国家工信部发布实施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该办法模仿美国政府针对汽车厂家实施的企业燃油经济性标准(“CAFE”,俗称“咖啡法”),对我国乘用车企业实施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当时对该办法预期是降低乘用车产品的平均油耗,鼓励生产和进口的乘用车排放量整体下移,并进一步鼓励车企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但是《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的实施过程中并不顺利,目前对未达标企业的惩罚措施尚不清晰。

  参考此前的经验,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规定能否顺利出台并实施,或者说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落地实施,还值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即便如此,综合能源转型、环境改善和推动新能源汽车政策调整的需要,业内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都认为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碳配额管理的大方向是对的,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目前,新能源汽车碳配额制度的具体细则还没有出台,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碳配额究竟如何计算还没有确定。在电动汽车百人会夏季论坛上,电池业专家杨裕生院士针对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杨裕生院士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制度可以借鉴美国加州的经验,但是不能照搬照抄。因为我国发电78%用的是煤,纯电动车虽然节油,但是用电排放的二氧化碳并不少,耗电量大的车更是加重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还要参考新加坡考核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为耗电太多,新加坡曾对特斯拉的车罚款)。 杨裕生院士建议,新能源汽车的碳配额(或者说碳积分)应该由节油积分和减排积分两部分组成,促使新能源汽车不仅要实现节油,还要实现减排。减排积分按照电动车百公里耗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燃油车百公里耗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比例来衡量。按照我国现阶段火电占较大比例的国情,新能源汽车要获得减排积分还应该尽量减少电池的搭载量。 如果按照杨裕生院士设计的方案,碳配额管理的政策导向虽然能刺激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但是新能源汽车要获得碳配额,并非搭载的动力电池越多越好。鉴于我国目前电力来源不清洁的国情,电池搭载的量越多获得的碳配额反倒可能越低。所以,对动力电池企业来说,电池企业的研发重点依然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提高电池的比能量。而从电力来源的角度,又从侧面反映了储能电池的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从而改变我国电力来源不清洁的现状。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按照目前透露出来的政策设计,如果对新能源汽车不再进行普惠制补贴,而是严格按照节油和减排积分折算成碳配额来进行管理,那么,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百公里油耗偏低的混合动力车很可能成为市场的“新宠”,因为它不仅能享受到政策的红利,也更为消费者所接受。所以,动力电池企业对于混合动力车的市场机会也应该多加以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登载此文仅出于信息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及其描述,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QQ:26887486),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vqauto.com/article/13/12369.html

?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合作邮箱:81307333@qq.com

工作日:9:00-18:00,节假日休息

Hi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