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汽车圈刷屏的,除了林丹日产天籁,那就是广州车展。作为今年最后一个国内A级车展,车迷们也都开始忙碌起来。想问大家,你们去看广州车展,最想逛那些展馆?想必大部分人都喜欢扎堆豪华品牌,毕竟那里有香车,可能还有美人。
那如果去逛今年广州车展的豪华品牌,你会注意到一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吗?什么?车模,咱们是专业人士,怎么能只关注车模呢?疆哥给你聊聊业内人士都看到些什么。
豪华品牌扎堆PHEV
今年的广州车展,豪华品牌的主展区基本都让位给插电式混合动力,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比如:
一汽-奥迪 A6 e-tron
奥迪 A6 e-tron,就采用2.0TFSI发动机和91KW电机的动力组成,同时搭载14.1kwh的电池组。在纯电动模式下最大续航里程50km,同时综合油耗为2.2L/100km。
凯迪拉克CT6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
凯迪拉克CT6混合动力,结合2.0T涡轮增压发动机和两台电动机,配合18.4kwh的电池组,实现纯电动模式下最大续航里程60km,综合油耗为1.7L/100km。
S90 T8插电混动版
S90 T8插电混动版搭载2.0T发动机与电动机组成的插电混动系统,在纯电动模式下最大续航里程50km。目测这款车会锁定宝马530Le以及奥迪A6L e-tron为竞争对手。
红旗H7 PHEV
提到红旗H7PHEV,大家都不陌生,比较在北京车展亮相时大家已经惊呼完了。没错,这款国民“神车”的插电式混动,搭配的是2.0T涡轮增压发动机和45kW电动机,电池容量达到12.8千瓦。在这样的动力配给下,能实现纯电动行驶30km,百公里综合油耗仅为3.6L。
当然,还有很多豪华品牌的插电式混动亮相,比如奥迪Q7 e-tron、奥迪A3 e-tron等。
何为PHEV?
看到这,不知道普通读者,或者消费者能不能明白,豪华品牌扎堆的是什么领域?
新能源?没错,但是这范围太广!
混合动力?接近了,但是混合动力还分几种模式!比如传统混合动力与插电式混动动力,还是有一些区别。
简单来说,现今在市面上混合动力车型都是不需要充电桩,它的动力构成和插电式混动一样,都是是内燃机和电动机。只是它主要以内燃机为主,行驶中电动机辅助来实现油耗降低。
而豪华品牌扎堆的却是插电式混动,相比与传动混合动力,区别在于:
第一,插电式混动的电池充电主要由外接电源实现;
第二,插电式混动主要以电动机牵引为主,常规工况基本以电机驱动为主,内燃机驱动为辅。插电式混动对电池的依赖很大,因此电池容量比较大。
那么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插电式给你的直接差异就是,你家要有充电桩,同时你车油耗会很低,当然腰包也要掏得多。
豪华品牌为何要扎堆?
第一,市场巨大,细分市场有所空缺
有专业分析机构预测,2018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每卖出的4辆车中就有1辆为插电式混动车型。而从目前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中,有约1/3的车辆为插电式混动车型,由此可见,这样一个细分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同时目前插电式混动动力车型基本被自主品牌,比如比亚迪所占领。这些车型价格便宜,但在品质和工艺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因此豪华品牌PHEV车型的到来,其实也是弥补了这个细分市场内的高端车型空缺。
第二,插电混动更加机动,更能适合过度。
从目前新能源技术来看,锂电池能量密度的瓶颈导致续航里程的匮乏,充电基础设施和电网配电的不完善,以及纯电动核心技术的壁垒,都使得纯电动车型的普及为时尚早。而相比之下,插电混动版的车型相比弱混车型有着更出色的油耗表现,比起纯电动车型还有这更强的机动性。没电用油跑,好用还不误事却是能让大部分车主找回安全感。
第三,贴上“节能环保”的标签
目前在油价高涨、全民低碳的大环境下,以及2020年国产乘用车平均油耗5.0L/100km的硬性指标下,豪华车扎堆推出混动车型其实就是一种应对办法。但在混动车型中,纯电动却因电池能量密度的瓶颈,无法支撑豪华品牌大排量车型的续航里程。这个时候推出插电式混动,就是既适合,同时有能给大排量车贴上"节能环保"标签的好办法。
豪华品牌PHEV的前景?
虽然PHEV插电式能满足豪华品牌的发展需求,但市场不一定会买单。比较插电式混动要比单纯的内燃机车型,或者纯电动车型要结构复杂,成本昂贵得多。造成的直接结构就是,插电式车型会比同类传动车型要价格昂贵得多。看看宝马530le的69万元指导价,再瞧瞧奔驰C530eL的59万元指导价,你就会知道,这些货都不是“省钱的灯“。一台普通版本的凯迪拉克CT6月销才200辆,你能想象价格昂贵得多的CT6 30E插电式版本,能有多好的表现。
所以,对于市场角度来讲,产品丰富是好事,但是价位合理也很重要。你觉得呢?豪车品牌扎堆新能源,是骗钱还是市场需求?
免责声明:本站登载此文仅出于信息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及其描述,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QQ:26887486),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vqauto.com/article/13/12039.html